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,激發青少年對匠心精神的敬仰和熱情,傳承和發展非遺技藝,11月23日下午,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重慶站開課儀式在我校三春湖會議廳舉辦。活動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、廣州眾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,我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協辦。
康寧繡非遺傳承人康寧、夏布非遺傳承人綦濤、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非遺專項基金管委會副主任鄭量、小師傅非遺文化專項基金負責人林思明、我校對外聯絡與合作中心副主任兼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李科、黨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何瑤、附屬中學副校長丁睿、附屬幼兒園園長楊洪梅、附屬實驗小學副校長湯曉紅、團委綜合科副科長孫玖江等嘉賓和學生代表參加此次活動。
“拉著你的手,拉著我的手,祖國和我們一起走…”,活動一開始,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合唱團帶來合唱《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》。然后,現場播放了我國首部兒童非遺傳承題材記錄片《小師傅》的宣傳片,這部紀錄片重建非遺技藝師徒相授模式,實錄師徒技藝傳習過程中的場景和情節,以康寧繡、夏布、雕漆等十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作為首批非遺課堂授課內容。
隨后,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非遺專項基金管委會副主任鄭量上臺致辭,他談到,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,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,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是青少年肩負的重要使命。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項目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,著名音樂人孫楠等資助,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開展演講示教等傳承傳播活動,搭建非遺傳承平臺,讓更多的青少年去了解、認識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。該公益課堂項目目前已成功落地廣州、重慶,接下來將在成都、蘇州、北京等地開展活動。
我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李科表示,我校作為一所師范大學,肩負著培養未來教師的重任,長期以來,我校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印證,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本次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合作,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課堂走進我校,使同學們有機會探尋和研習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活動最后進行授牌儀式,我校正式成為“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”非遺傳習基地,各位領導和嘉賓上臺為學員代表頒發了學員手冊及服裝并合影留念。
據悉,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,成立于1981年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國家級公募基金會,隸屬于全國婦聯,在中國基金會序列中,被民政部評定為最高等級——5A級。現任理事長為全國婦聯副主席、副主席、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曉薇。彭麗媛同志擔任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“春蕾計劃促進女童教育特使”。小師傅非遺公益課堂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作為授課導師,通過對非遺文化的講授、感知和實踐操作,培養青少年學員探究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。接下來,項目將邀請五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,面向我校100名青少年學生開設5門共計50個學時的非遺課程,在與老匠人對傳統文化的探尋過程中,完成傳承人和傳承者兩代人之間的連接關系,培育持之以恒、專注如一的匠心精神。

(攝影 萬蘇儀)